首页

正在播放 女s

时间:2025-05-23 07:32:38 作者:这座乡村小学AI科技馆,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打开一扇门 浏览量:52649

  骑行、登山、露营、徒步……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有不少市民走向户外,走进大自然,通过户外运动的方式,享受春天的气息。

  户外运动,对于大众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我们常说的走出室内,到户外运动,其实是广义上的户外运动,严格来说应该叫室外运动。”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丁祥华说,“而户外运动,是在山川、河流、草地等自然资源中进行的一些体育休闲活动,鼓励大家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

  据介绍,户外运动包括了水上、航空、登山、冰雪、汽摩等多种运动类型。此外,还有针对青少年的户外营地教育,囊括了户外运动、野外生存、自然教育、人文教育、国防教育等。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天津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主席梁强认为,我国户外运动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科考探险阶段,随后经历了专业赛事阶段、全民健身阶段、融合发展阶段,到目前的户外生活美学阶段。这反映了我们国民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户外运动需求的不断变化。”

  “我从2003年开始接触户外运动行业,那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些爱好者、发烧友自发组织活动。”四川天迈洲际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波说,“现在,大家对于户外运动要求越来越高。就以户外营地来说,消费者已经不仅关注场地环境,还对营地的配套活动、服务、保障等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这也促使我们从业者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营地服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户外运动发展迅速,《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人。丁祥华说:“户外运动涵盖了体育赛事、休闲旅游、青少年培训等多种业态,是多行业交叉、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的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由于中国户外运动开展时间较短,不少项目普及率还不高,目前我国消费者对户外运动的需求呈现较大差别。一部分消费者,由于国内供给不足,服务质量无法保障,于是转而到国外体验,导致消费外流;而另一部分消费者,仍对户外运动缺乏足够了解,消费能力还有待挖掘,导致行业动力不足。而如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完善行业生态,也正是中国户外运动未来发展巨大潜力所在。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把户外运动打造成为全民健身的优势产业,同时,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 3 万亿元。

  在梁强看来,“供需不平衡”是中国户外运动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户外运动需要空间,而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远远不够;其次,我国户外运动人群在环保意识、户外技能方面还要进一步提升;最后,户外运动作为一项跨多个行业的项目,其发展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协同配合。”

  人民网记者 杨磊 【编辑:唐炜妮】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深化与东盟合作 上半年广西进出口同比增长12%

据了解,即日起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将开展一系列以企鹅为主题的季节限定特别活动——企鹅狂欢节活动,游客可以在长隆海洋王国的极地区域,一起近距离围观“鹅”童开学,看见每一只企鹅宝宝的喜怒哀乐,以及它们缓缓展开的“鹅”生故事。届时还有多种企鹅科普活动,大小朋友们可以深度学习有趣的企鹅科普知识。(完)

张家朗凯旋获香港市民迎接:“成功卫冕令人难以置信”

西宁3月18日电(记者 张添福)18日11时58分,G0612西和高速天峻南至察汗诺北段关角山隧道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西海(海晏)至察汗诺二标段全线贯通运营。

农业农村部: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两成

林女士:当时这个小猴子突然被母猴子扔了出来,掉到那个沟里,大家都以为它被摔死了,就没人管,等了十几分钟,我看它还在动,就把它抱起来了。

四川西充:柑橘丰收 产业兴旺

此外,好物节期间,一种由自然色系及曼波舞风格融合而成的春季服饰风格开始在抖音电商走红。在“薄荷曼波”的风格带动下,一些国潮品牌如F426、茵曼的相关单品受到消费者欢迎。据了解,这种名为“薄荷曼波”的风格灵感来源于薄荷所象征的春季生机。

美国否决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申请 中方回应

五是在增强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上探索新经验、展现新作为。江苏具有融通南北、连接中西的文化气质。从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到航海家郑和从刘家港出发下西洋,不少中国人通过江苏开眼看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世界也透过江苏这扇窗口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明。必须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作出更大贡献,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上展现江苏担当。要善于“讲故事”,不断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与“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更多人愿听想听爱听。打好“文化牌”,用好苏州古典园林、大运河、昆曲等世界文化遗产和特色资源,传播江苏故事、展示江苏魅力。唱好“大合唱”,发挥媒体、智库、高校、企业、民间社会组织等作用,打造富有江苏特色的外宣载体,拓展“江苏流量”的进场通道,更好地助力传播中国理念、中国形象。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